沙陀与当时的契丹、回纥、吐蕃、渤海等民族都有来往,其中,与契丹的往来占主要地位。在五代时期,沙陀族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五个政权。
(1)沙陀与契丹:唐末,沙陀与契丹就有交往。唐天复二年(902年),阿保机曾率军攻打代北,次年攻下河东、怀远等郡。先前,李克用曾与幽州刘仁恭交战,后败。李克用遂与契丹先后两次结盟,约定共攻朱温,后以契丹背盟未果。李克用愤懑,嘱其子李存勖“期必灭契丹”。
李存勖为晋王时,契丹仍然不时南下,但并未取得太大的效果。有鉴于此,阿保机调整对中原的政策,与后唐通好。至后唐末年,石敬瑭镇守河东,受到李从珂的猜忌,转而向契丹寻求援助,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输帛等条件。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后晋。至出帝石重贵时,后晋想称孙而不称臣,但被契丹拒绝,双方多次交战后,后晋灭亡。此后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也曾向契丹称侄,以期得到契丹的援助,对抗后周。
(2)沙陀与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灭,部众四散,徙往天德(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振武(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之间,后又为石雄、张仲武所破,遂西迁,为吐蕃役属,吐蕃将其散处于河西、陇右之间。这些被分散安置的回鹘互通声气,以甘州回鹘药罗葛氏首领为统帅,称甘州回鹘。
沙陀与回鹘发生关系始于沙陀内迁之前。唐玄宗天宝初年,沙陀居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时回鹘内附,唐朝以沙陀骨咄支为回鹘副都护;安史之乱期间,双方参加平叛;吐蕃乘乱占领河西、陇右,北庭、西州与中原的沟通需借道回鹘,倚于北庭的沙陀附于吐蕃,被迁于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当回纥攻取吐蕃占领的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后,吐蕃怀疑沙陀首领首鼠两端,欲迁之于河外,沙陀随即内迁。开成四年,漠北草原“连年饥役,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回鹘内讧,佣兵在外的宰相掘罗勿送沙陀朱邪赤心300匹马,借兵攻杀彰信可汗。可汗死后,刘沔率沙陀军于杀胡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击败回鹘。宣宗大中初,吐蕃率其辖下回鹘、党项骚扰唐河西边地,沙陀亦参与进讨。
(3)沙陀与吐蕃:沙陀与吐蕃发生关系始于唐后期。吐蕃向西域扩张,北庭的沙陀受回鹘暴敛,归于吐蕃,被迁往甘州。“驰射骄悍过之”,吐蕃常以之为先锋,扰乱唐朝边地。回鹘攻占吐蕃占领的凉州,吐蕃怀疑沙陀为回鹘提供情报,欲将沙陀迁往河外,沙陀乘机内迁,“及(沙陀)归国,吐蕃由此亦衰”。唐宣宗大中初,吐蕃联合党项、回鹘攻略唐朝边地,沙陀在朱邪赤心率领下参与了唐廷组织的反击,多次获胜。
参考资料:李鸿宾等:《中国长城志》·《环境·经济·民族》,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