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源 > 文章  > 详细页面

边境有最新最美的风景 ——云南省麻栗坡县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见闻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牛志男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6日 浏览量:

  持续了十多天初冬的雨雾天气后,天空终于放晴,阳光撒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山川河谷。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边境一线前行,苍翠的山坡上不时出现成片的香蕉林,其间还掩映着咖啡、木瓜、橡胶等林果。栋栋或整齐排列或错落有致的黄色崭新民居不时出现在眼前,在湛蓝天空和苍翠大山间分外夺目——民居融合了当地汉、壮、苗、瑶、彝等世居民族传统文化共有的色彩,堪与现代时尚的居住小区相媲美。

  世代生活在麻栗坡边境一线的村民没有想到,这场在云南边境深入实施的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会如此携雷霆万钧之势迅速铺展开来。很多村民还清晰记得那个通过电视画面和手机微信传播开来的讯息:

  2015年7月31日,省政府在昆明召开视频会议,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启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新房新村、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切实增强沿边地区人民的自豪感和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全面提升沿边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让沿边群众率先实现小康。第二天,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57号文件并迅速下发到各州市相关部门单位。麻栗坡县委一位领导看过该文件后,感叹说:“工作这么多年来,还没见过这么实惠、这么具体的一个文件,条文相当清晰,操作性很强。”在这份共28页的文件当中,对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项目建设和部门责任、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并附有2015年至2017年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表及全省25个边境县市的37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和19个沿边农场的名单。

  同年8月8日,陈豪一行来到麻栗坡县天保镇平安坡村调研。在村民宋自林老人家的院子里,陈豪详细询问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现场要求州市县要制订完善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宣传和思想动员,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项目建设落实到沿边一线每个村。9月9日,“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开工仪式暨文山州启动会在麻栗坡天保镇老寨村举行。

  很快,驻村工作队来了,村寨规划图纸出来了,施工队和运输物资的车辆也来了。一时间,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参与建房。不到一年,一栋栋崭新的民居建起来了,一项项特色产业规划迅速铺展开来了,一条条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完善起来了,一个个村民科技、体育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涌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

  在这场战役中,文山州早谋划、早部署、早规划、早实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麻栗坡、马关、富宁作为全州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边境县,在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强化领导,高位推动”“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挂钩帮扶,合力推进”“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培育产业,增加收入”“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等举措,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麻栗坡县的老寨等五个村被列为全省试点村。

老寨

  地处文山州东南部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因对越自卫还击防御战和“老山精神”而闻名。麻栗坡有277公里的边境线,占全省1353公里中越段边境线的20.5%,占全州438公里边境线的63%,有8个乡镇23个行政村(社区)的153个村(居)民小组与邻国直接接壤,世居着汉、壮、苗、瑶、彝、傣等8个民族。作为“边、少、穷、山、战”的麻栗坡,曾先后经历清末抗法战争、抗日战争、剿匪斗争、援越抗美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麻栗坡县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该县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比全国其他地区整整晚了14年。

  “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为麻栗坡边境各族群众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麻栗坡县委政府及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领导挂钩、部门包村、队员蹲点的要求,明确了全县8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社区)和27个试点自然村由县处级领导挂钩,并派驻县级工作队。紧紧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和六项工程31个子工程,在调研摸底基础上,麻栗坡县编制并实施了县、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通过高位推动、科学规划、整合资金、培育产业、试点先行、军民携手、广泛宣传、强化考核等举措,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且成效显著。

  天保镇老寨村是一个壮族聚居村,紧挨着当地著名的“老山神炮”遗址。抵达老寨时,村口一派繁忙的场景,混凝土搅拌机隆隆作响,十几名工人正在铺设水泥路面。村口一侧,三座刻有文字的石碑已经立起,分别记录着解放前夕老寨村开展武工斗争、解放初期陈赓将军借宿老寨去援越抗法以及“老山神炮连”的事迹。每年清明节、建军节和“4·28”收复老山纪念日,全国各地许多老山老兵都会来到“老山神炮”遗址,重游故地,缅怀战友。

面貌焕然一新的老寨村

  穿过老寨村口的寄宿制学校,眼前豁然一亮:一栋栋黄色的崭新民居坐落在大山间,崭新的村民活动中心前的文化广场上,一块大石上刻着红红的“感恩”二字。沿着新铺设的青石板路前行,路两侧一家一户并排着的二层楼房犹如“庭院式”乡村别墅,格外漂亮。这些小楼小户型有260平米、大户型有300平米,庭院内已种上了芒果、番石榴、柚子等果树。路边,装饰有壮族特色文化符号的太阳能路灯也立起来了。村头围砌起了整齐的菜园,村尾则建起了人畜分离养殖场,并建有消毒池、青储间、沼气池等,产生的废水直接流到后山下的经济林地里。村内的一条旧时官道也修砌一新,沿着这条小路翻过村头的一座山,便可抵达越南。

  “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后,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迸发活力、彰显特色”的原则,对老寨村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规划,确定了打造红色旅游新村的发展定位。同时,聘请省内专业设计院在充分吸纳群众合理性建议基础上,对建筑风格、房屋布局、产业发展等进行科学设计。全村共投资1477万元,其中整合“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89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82万元,并动员群众“自身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等。房屋建设则按照布局统一规划、建材统一采购、户型统一设计的要求,采取统筹统建、统筹联建、统筹自建三种方式,因户精准施策推进,同步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畅通等工程。

  目前,老寨24户均以修建完毕,一些村民和施工队正在对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最后的验收。65岁的壮族老汉龙正荣刚刚搬到新家不久,说起村里现在的巨大变化,他感慨道:“那就是天和地比呢吗,现在开的花都比以前更鲜艳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习主席和各级政府给我们创造好的条件,我们是老了,但小的以后不需要操心了。”作为当时的主战区,龙正荣和当地很多村民一样,参加了当时的骡马队、担架队等民兵连队。当年陈赓将军路过老寨时,就曾在龙家借宿一夜。前些年,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到外面务工,家里的老人多是种山地,由于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很多村民用泥巴墙围建的老式“三间房”破败不堪。“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让村民住进了新房,未来的发展也不再是梦。

  龙正荣和老伴跟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家里的楼房一层是堂屋、起居室,装修整洁舒适,并配置好了电视、音响和沙发坐椅;旁边的厨房、厕所、储物间宽敞明亮;楼房二层的左右两侧各是一个露天阳台,站在上面,周围大山风景尽收眼中;每家每户的屋顶,都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视天线。老人开心地告诉我,今后将在家里开民宿,游客可携带家人过来居住,享受边关的农庄生活。驻村工作组同志介绍,老寨村将依托“老山神炮”遗址等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还将从改变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入手,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让建设成果永续发展。

  蒙正录老人的家位于老寨村口,庭院里种植的鲜花争相斗艳。他家一楼客厅里,他97岁的老母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人家虽然耳聋,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蒙正录的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唯一的儿子曾在越南打工,如今在村子附近收肥猪到天保边境口岸去卖,收入不错。同这里很多村民一样,他家前几年种咖啡,现在把地流转出去种香蕉,10亩地租金有5000元。由于刚搬入新家没多久,他准备忙过这段时间就去参与香蕉地管理。蒙正录不善言辞,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没有党和国家,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房子。”

平安坡

  距老寨村不远处,是居住着汉、壮、瑶三个民族的天保镇平安坡村。这里的山势更高,沿着依山而建的村庄顺势而下,修葺一新的村科技活动室前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几个工人正安装太阳能路灯和修卫生间。活动室后面是一块块整齐的鱼塘。抬眼向山坡上的村庄望去,一栋栋黄色的二层小楼和依坡而围的一块块水塘错落有致,在翠绿色山峰和山顶薄雾的衬托下,宛如优美的画卷。大山的背后,便是越南。

美丽的平安坡村

  2016年4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立雄到麻栗坡调研时提出:要落实好陈豪书记指示精神,把平安坡村作为改造提升的“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试点村,与老寨等其他四个省级试点村同步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由于该村提升改造启动稍晚,同时因海拔较高雾气大,一些村民的房屋还在建设或改造当中。

  正是依托生态植被好且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平安坡在“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中按照乡村休闲体验型旅游示范村定位来打造“最美边关生态农家园”。期间专门聘请省设计院进行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围绕六大工程31项子工程,编制村庄规划图、平面效果图、项目施工图、产业布局图等。其中,产业方面提出了“山地林粮草、田中稻鱼蔬、村中游娱服”的思路,抓实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稻田养鱼、蔬菜种植以及酿酒、垂钓、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

  村里的养殖大户盛江鹏正准备开农家乐,这两天正在州里参加鱼养殖培训。来到盛江鹏漂亮的二层楼房前,他68岁的老母亲陈仕云正在打理晾晒的粮食,里面有传统作物川豆和去年刚刚试种的薏仁米。盛江鹏的妻子张信焕是从越南嫁过来的媳妇,人很朴实热情,据说她的祖辈也是从中国到越南去的。她招呼我们到宽敞的客厅坐,里面摆放着请越南师傅来做的木雕作品。盛江鹏家的右侧,是个大鱼塘,旁边已经建起一排简易房屋,准备做农家乐。鱼塘的前面,还分别排列着他家的酿酒房、木雕车间以及正在建造的猪、鸡养殖区。在木雕车间,两个越南师傅正对木雕进行雕刻和打磨,手法娴熟。他们告诉我,制作的木雕产品会有商家来收购,也有客人提前预订。盛江鹏前两年曾准备到县城买房养老,但看到现在寨子比城里面还舒服,这城里的房子也就不买噜!

  宋奇安家的院前,一栋二层楼房已经建好并粉刷完毕,旁边另一栋二层楼房也即将竣工。2015年8月,陈豪书记到平安坡调研时就曾到他家做客,与他的老父亲及村民代表交流座谈。“现在国家政策好,开展沿边三年行动给每户翻盖新房的人家补助4万元,按照下发的设计图纸,我自己就把房子建起来了,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今年43岁的宋奇安,两个儿子已经20多岁,看着为一家老小建好的新房,他格外舒坦欢喜。

  41岁的赵全安刚刚入住到新房不久,身为电工和焊工的他,如今又在家里做起小锅酒,一种当地人习惯用小锅酿制的粮食酒。卖了酒,酒糟则用来喂鱼。说到原来的老房子,赵全安拿出手机拍摄的照片给我看,原来的土瓦房已经被冰雹打得千疮百孔。难怪他70岁的老母亲姜德英都感叹:“现在边疆农村的面貌,真是比以前的城里还要好啊!”

  赵全安家前方不远是个曾经被废弃的大水塘。如今水塘已经清理完毕并铺好水泥,即将建起一个观景台。

  “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平安坡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融资理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汇聚成项目建设的“一池活水”。目前,拆除重建危房16户,改造提升房屋40户,实施“七改三清”56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色产业扶持效果显现。同时,通过县级挂钩领导、乡级驻村工作队、村级建设理事会监事会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推进、挂钩帮扶、督促检查等八项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和村民参与、监督等主人翁意识,各族群众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上戈主  下戈主

  云南中越边境地区,壮、苗、瑶等少数民族多为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虽然语言、风俗习惯和信仰不同,但始终亲如一家。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的上戈主村民小组和下戈主村民小组毗邻而居,仅一条公路相隔。上戈主有70户人家,为瑶族聚居村落;下戈主有49户人家,为壮族聚居村落。多年来,两村同胞交往交流、互帮互助。在深入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中,上下戈主都将共同团结进步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实。

  槾棍河两岸,茂密植被掩映下的山路蜿蜒辗转。这里不仅生态植被环境好,而且水资源丰富。除大唐公司在此开发的水电站外,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梯级电站。在下戈主村,成排崭新的黄色二层民居依山而建,布局整齐、绿荫环绕。村中有一座新建的老人亭,几个工人正在附近修砌道路。下戈主村人从古至今都非常敬老,村中以前建有老人亭,每逢节庆,老人们都会到此相聚,年轻人则到老人亭看望老人、悉听教导。随着“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下戈主村民们一致呼吁要重建老人亭,并得到了上戈主村民们的响应。一位老村民说:“我们两个村的老一辈人经常在一起,都习惯了。”

  考虑到上下戈主两个边关村寨民族团结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县民宗局、猛硐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村寨保护整修方案。在下戈主老人亭边设有一面民族文化墙,墙上的图案就是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多次协商,同时邀请上戈主村民们提出建议之后完成的。村内新建的小广场上,48岁的壮族妇女沈建芬正和同村的几名妇女搞绿化。她们是在这里施工的单位招聘的临时工,每人一天100元。“现在村庄很漂亮,道路也很宽敞,门口干净卫生,操办什么事情,在家里就能办。以前门口有猪呀鸡呀,一下雨都是泥巴,吃饭办事都不方便。政策越来越好了,国家有什么政策,我们都很支持。”虽然这几位妇女的普通话不容易听懂,但她们有句话却说得非常清晰: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

  在上戈主村,只见装满沙石货物的大卡车开上开下。村口处,两排共十来栋房屋主体结构已经建了起来。据说,上戈主村民也想同下戈主一样集中盖房,但因地势太陡而作罢。细细观看,上下戈主的房屋样式虽大致相同,都是二层小楼,但一些结构细节也略有不同,体现了当地壮族和瑶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刚过中午,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吃完午饭的县建筑总公司施工队的工人们,已经和一些本村村民忙碌起来:装修屋顶、浇注水泥、修砌墙角……在上戈主施工的工人有七八十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建设当中的主要困难是山势较陡运输物资较慢。如今已经开工4个月了,后期的建设任务仍然较重。

  2015年9月,37岁的瑶族青年盘明云带着老婆孩子从西双版纳打工回家,一家人现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因为建房,所以就回来了。现在有政府的支持,村民们虽然建新房多少有压力,但也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盘明云说,今后自己有可能还会出去打工,但老婆孩子不会出去了,在家乡享受新生活吧。52岁的瑶族妇女邓光美和老公也在施工现场帮忙。她的两个儿子在天保口岸打工,老公曾经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参加民兵连,手指还落下了残疾。62岁的邓金安曾是上戈主村副主任,也参加了那场战争。“很光荣,炮声轰隆隆的响,但没有什么害怕的,都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让邓金安感到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他堂弟的儿子前几年考上了大学,是他们邓家的第一个大学生,现正准备参加县里招人单位的面试。

  站在上戈主村山坡上,林地和田坝一览无遗。这个村以杉木、八角为主的经济林地较多,而下戈主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由于目前下戈主多数村民将土地租赁给了外来的香蕉种植户,他们于是向上戈主学习种植技术,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甘蔗、香蕉和西贡蕉种植。得知下戈主村民的打算后,上戈主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主动将草果、八角的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他们。

上扣林

  坐落于扣林山主峰下的猛硐瑶族乡猛硐村上扣林村民小组,是苗族聚居村落,距县城52公里,与越南接壤。上世纪80年代的那场战争,扣林山是主战场之一。错失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建设的大好机遇,全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没有抱怨,依然扎根边疆最前沿,守护着祖国家园。随着“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展开,上扣林村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当地干部群众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迅速掀起了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潮。

上扣村村民杨国亮(后排左一)一家

  通往上扣林村的一段6.6公里山路,曾经破烂不堪,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2015年,驻麻栗坡边防部队投入431万元修通了这段路,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问题了。按照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的原则,当地把军警民共建融入“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加大对试点村项目建设的帮扶力度,推动军地融合式发展。

  阳光洒满上扣林山,漂亮的民居和绿色的山林和谐地融为一体。整个上扣林村呈“U”字形坐落在山林之中,在村子另一头的山坡平地上,是全新的村民科技活动室。原来的科技活动室旧址被改造成了两处民居,供村里的五保户居住。新科技活动室融合汉族古建筑和滇东南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外顶灰瓦翘角,四周有高大的圆柱支撑。科技活动室前方是文化广场,铺设有地砖,整个地面图形为太阳状的苗绣,从中心圆点向外延伸,圆圈代表太阳,两线交叉成角状代表鸡嘴,让人感受到了边境苗寨的勃勃生机和苗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

  村口,刚刚运来的健身器械已经安装完毕。旁边的崭新民居运用苗族传统建筑的吊脚楼工艺,采用圆石柱和牛角装饰,房屋之间留有适度的街巷空间,既保证了新型抗震夯土、钢结构等安全与经济实用技术的使用,又延续了传统苗族建筑的风格特色。新居旁的坡地已经加固,种上了杨梅、枇杷、李子和枣等林木,同时修通了雨污管道,电线线路也将铺设在地面以下。

  扎实做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上扣林村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与村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目前,该村大力发展草果和生态养鸡等种养殖业。通过扩大种养规模,农户每年可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7.3%下降到10%。

  同很多边境村寨一样,上扣林村过苗族踩花山节的时候,境外越南的一些苗族群众也会过来。“看到我们村寨建设得这么好,他们都很羡慕。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小姑娘,过来之后都不想回去了。”村民杨国亮自豪地对我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