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建-全部分类 > 民族建筑 > 建筑工艺  > 详细页面

抬梁式建筑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编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浏览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多见,其特点是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

特点

  这种构架的主要构建方法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脊瓜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历史

  据考证,抬梁式构架最迟在春秋时就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到唐代,抬梁式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抬梁式建筑的总体结构(照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自摄)

抬梁式建筑示意图(照片来自公共网络)

抬梁式建筑示意图(照片来自公共网络)

抬梁式建筑内部细节(照片来自公众 网络)

太庙大殿的抬梁式结构(照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自摄)

意义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