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村寨 > 民族建筑  > 详细页面

满族民居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何京源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9日 浏览量:

  满族民族大多低矮紧凑,外形规整,多为“硬山屋顶”形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后坡。在辽宁中西部地区,也有弧形屋顶的。比如辽宁北镇的满族房屋。总体来说,“硬山顶”是满族民居最原始、最传统的屋顶形式。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

  传统的满族民居的屋顶一般采用草屋顶或瓦屋顶。屋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北方农村,这是一种很高超的手艺。通常要在木结构的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杆(高粱杆)或者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补缝隙。在其上面,将草的根部朝下,层层覆盖,为防止滑落和被风吹散,还需要用草绳依次交叉加固。草房顶铺设齐整,久经风雨,草就变成了黑褐色,因此也叫“海青房”。

  瓦屋顶一般用小青瓦仰面铺砌,瓦面纵横整齐。它不同于北京地区的采用合瓦垅,原因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落雪较厚,如采用合瓦垅,雪后融化时积水侵蚀瓦垅之灰泥,使屋瓦容易脱落。因此满族民居瓦屋顶全部采用瓦片仰砌,屋顶成为两个规整的坡面以利于雨水流通。

墙体建筑材料

  墙体作为建筑重要的组成,不但起到维护和分割空间作用,而且是保温隔热的重要因素。满族人民历来注重墙体的保温,因此民居的墙体厚重,且在维护结构中所占面积比例很大。这是为了适应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多风的客观环境。满族民居墙体主要有砖墙和土墙,分为:垡瓮、土筑、叉泥墙、拉核墙等不同的垒筑方法。

(图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拍摄)

建筑风格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枣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四合院”。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称为“索伦杆”。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

(图片来自公共网 络)

  房子烟囱的设置在东、西山墙外,烟囱距房子0.6米左右,用青砖或土坯砌成,有圆形、方形两种。院周围用木栅栏,或用砖、土砌成围墙。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立有“索伦杆”。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满族人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柴禾垛得立立整整。

(图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 会拍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