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学 > 概况  > 详细页面

民族文学概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蒙哥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浏览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称谓,只是相对汉民族文学而言:特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兄弟民族和民族成份尚未确定的一些人群(如西藏僜人、夏尔巴人,云南苦聪人、克木人等)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且包括中国历史上曾有的民族之文学。

  纵观各个民族的文学源头,无论是民间艺人口头传下来的,还是由历史上的文人学者书面整理出来的,几乎都承载着自己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故事和谚语等。而这些文学源脉无不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导向,体现其超越民族与地域乃至时代的特性。所以,她既是该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典籍和智慧结晶,又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良知与希望。

  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共同体。浩若星河的中国古典文学有数千年光辉历史,以其至今都无法直译的精炼和深邃风格著称于世,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尤以春秋《诗经》、汉代《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典范。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起步较晚,但其民间文学的历史悠久,成果璀璨。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古代文人的采集、整理,出现在汉文文献或少数民族典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得到全面重视和保护。搜集、整理的各题材民间文学作品数以万计,成为依然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学典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宝库。这些远古民族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神话传说,如彝族的创世长诗《阿细的先基》、《查姆》、《勒俄特依》,纳西族、白族的《创世纪》,瑶族的《密洛陀》,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苗族的《苗族史诗》和《苗族古歌》,哈尼族的《奥色蜜色》,佤族的《西冈里》等。不少民族的许多神话传说,至今仍然完整地流传在艺人们的口头,令人惊叹。

  还有许多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气势磅礴,跨越时空,成为相关民族的百科全书或形象化的历史。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藏族先民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期,即公元前200-300年至公元6世纪之间),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卫拉特地区,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最初产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和修饰,融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三大英雄史诗已被列入世界英雄史诗之林。

  民间叙事长诗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诗歌作品。中国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尤为丰富多彩。在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爱情题材居多。优秀作品如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和《召树屯》,维吾尔族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回族的《马五哥与尕尔妹》,傈僳族的《逃婚调》和《重逢调》,苗族的《仰阿莎》,土家族的《锦鸡》等。除神话、史诗、叙事长诗以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还以其它文学形式展示出来,如民歌与颂词礼赞等生动新颖的表述也为中国文学的繁荣提供着丰厚的绿色养料。

  根据现存文献推断,藏族作家文学产生较早,从公元8至9世纪创作的敦煌文献《赞普传略》到后来的《萨迦格言》、《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情歌》、《旋努达美》等,均为藏文学历史发展见证。公元10世前后,维吾尔文学成就辉煌,《福乐智慧》、《突厥语辞典》、《真理的入门》是维吾尔文学史上早期的三大名著。14至15世纪,鲁提菲、纳瓦依等维吾尔文学巨匠,对西亚和中亚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3世纪初,随着蒙古文字的创制,大量母语作家和作品陆续问世,成书于13世纪的《蒙古秘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罗卜桑丹金的《黄金史》、萨囊彻辰的《蒙古源流》以及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等都曾受到它的滋养。19世纪,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尹湛纳希还用蒙古文创作了《一层楼》、《泣红亭》等作品。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和为此书所作的评点,在红学中独树一帜。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用汉字从事创作并功成名就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并不鲜见。如元代诗人耶律楚材(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萨都剌(回族,一说蒙古族),散曲作家贯云石(维吾尔族),杂剧作家李直夫(女真),明代文学批评家李贽(回族,一说汉族),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满族),小说家蒲松龄(蒙古族,一说汉族)、曹雪芹(满族)等等,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言而喻。

  至于中国现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基本都是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无论用母语创作,还是用汉文创作,抑或双语创作,都抒发着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激情。以满族作家老舍、苗族作家沈从文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族作家开始涌现,成就斐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人才的培养,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成长起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如蒙古族的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朝克图纳仁,彝族的李乔,壮族的韦其麟,白族的杨苏、晓雪,赫哲族的乌·白辛,藏族的饶阶巴桑、伊丹才让,土家族的汪承栋等。“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文学创作带来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重获生机。1980年,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接着创办了全国性刊物《民族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级文学奖——“骏马奖”随之诞生;有关民族文学协会研所也相继建立起来;西方文艺新思潮集中涌来,再加台湾现代文学的明显影响,中国各民族文学顿时活跃起来,产生了大量新生代民族诗人、作家与评论家。越来越多的民族不仅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民族还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如彝族和朝鲜族作家群等。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民族文学虽然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刚好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且在许多历史节点上,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学亦曾积极影响到汉民族文学的发展。如唐诗和元曲等,也和前期的民族大融合与交流密切相关。相邻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交融现象也相当普遍。另一方面,不少汉族作家也倾心于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如当代汉族知青作家姜戎力作《狼图腾》,将蒙古民族草原文化生态理念推向了整个世界),加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热忱投入,相关协会研所、院校的组织引导与专业研究培养,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进程。

  随着文化强国方略和政府层面“少数民族作家海外推广计划”的稳步落实,随着专家队伍、翻译家队伍的携同跟进,中国民族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相应提升之中。如张承志(回族)、吉狄马加(彝族)、叶梅(土家族)、阿云嘎(蒙古族)、阿来(藏族)等当代著名民族作家与诗人的作品译本正在多国发行,赢得各方赞誉。

  民族文学走出国门,不仅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能促进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亲和性。

参考资料:中国作家网,有关少数民族文学报道,2017年11月12日访问,

         

上一篇:
下一篇: